- 项目名称:厦门第一中学思明分校
- 项目地点:福建省 厦门市 思明区厦门第一中学思...
- 开发商: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
- 设计参考价:¥120/㎡
- 项目类型:其他
- 形态:大区
- 建成时间:未完工
- 风格:现代
- 占地面积:25003㎡
- 建筑面积: 65050㎡
- 设计面积:65050㎡
- 容积率:2
- 发布日期:2024-03-11
- 最近更新:2024-03-11 17:28


强强联手 高起点办学
基于对整个思明区教育优质均衡的全方位剖析和布局,同时也是为了打造美丽富裕繁荣平安的幸福思明,思明区教育局与厦门一中强强联手,双方共建厦门一中思明分校,旨在高起点办学,打造高质量品牌学校,助力岛内东部教育提升计划。
泥石变黄金
厦门一中思明分校选址于厦门岛东部土地上的泥窟、石村片区,作为开元创新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岛内大提升”的重要战场,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厦门一中思明分校的建造将为该片区实现“泥石变黄金”的目标发力。
思明东腾飞
项目总用地面积250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50平方米,办学规模为48个班的初中,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导入,是思明区东部引进重量级配套的关键一步,也是打造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基于对项目基地、业主需求以及教育类建筑的思考,设计梳理出以下主要四层挑战。
第一层挑战:用地紧张 全新难度
①厦门一中思明分校位于岛内洪文片区全新组团的中心位置,周边多为高密高层社区,仅西侧为城市公园的绿地资源,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设计需立于其百年名校的城市站位,并提出与新校园、新配置相匹配的新高度。
②项目规划建设48班初中,据相关指标推算生均用地面积9.26m²/人,处于建设标准的下限,用地紧张。
③为高起点办学,根据未来的教学使用需求提出更多高标准,新校区较之前需承载更多新教学功能等功能。


第二层挑战:高容低密的破解
根据原土地规划条件,方案需符合高容低密要求,且建筑限高,若要完成300米跑道、100米直跑道、8个篮排球场的需求,还有场地内的古木保护等条件,在紧张的用地面积内难以保证品质。经过深度分析研究、多方案比较,最终实现优质方案的调规突破,也得到大家的支持与认同。

第三层挑战:城市空间的融合
基于地块南北城市绿地空间与学校功能的综合思考,最终结合闽南骑楼文化与休闲共享公园进行营造思考,提升两者功能的参与价值。
第四层挑战:百年名校 传承创新
有限的空间不仅要承载新校区诸多功能,且要传承一中百年文脉精神,在继承上创新,高叠加的难度,难上加难!最后从平衡中得到突破。

方案经过借鉴案例、实地勘察以及与多方的座谈研究,最终以“传承根基,创新求变”的精神,探寻鹭岛文脉,结合一中精神,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历史传统中谋理想新未来,融入中式闽南与西式建筑、古韵与现代的多维美学,让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提出五字方略【轴、院、抬、透、砖】打造学生、家长、师者心中的一级全新名校。
轴:传承一中建造DNA,恪守中轴线布局,呈现序列层次美学。
院:以一轴带多院,创造“多情景化”学习交流空间,打造与自然紧密互动的校园多维公共场地。
抬:抬升操场,释放地面空间,打造立体校园,有氧呼吸。
透:设计下沉庭院,连通首层架空,采用南北通透板式建筑,打造空气自然循环、舒体透盈的生态立体校园。
砖:以闽南红砖刻画建筑的视觉质感记意,在传承中求创新,衔接历史传统,走向全新未来。


孔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传统礼序源远流长,渗于国风家仪之中,蕴于时代建筑之中。
在中国的建筑美学当中,中轴对称既是建筑的形式秩序美,也是灵魂和脊梁。
中轴布局:三级对称礼序
项目传承一中DNA:中轴对称,以中轴秩序塑造校园礼序。

第一级:校园中轴线
串联城市公园、校园大门、校园建筑、校园操场、城市生活,塑造城市中轴,奠定一中中心位置。

第二级:功能联系竖轴
功能联系轴打造了最便捷的动线,多维可达校园各处。
第三级:礼制仪式入口
设计打造三重礼制,从城市主干道入校园之怀,再经艺术广场,拾级而上,步步登高。主干道的延伸完成校园环境由外围到内部,曲直相承,连绵不断,富有节奏感,由“闹”到“静”的过渡,使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氛围。

大门:强化城市界面的第一记忆、第一视觉
门是通向各处的第一关,预示着开始。而校门不仅具有“门”的基本功能外,还是城市第一界面。
项目利用内凹式的手法设计,打造具有对称美学的港湾式校门广场,整体呈现环抱之势,平面以弧线,有效缓冲城市空间与学校界面,赋予港湾之怀与人车分流安全保障,加强校内外进出的可控性,同时搭配闽南红与现代白,打造知识之门文化地标。

艺术广场: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新闽建筑刻印记忆
以“勤毅诚敏”为校训的厦门一中,不仅传授书本知识,也展开多种社团活动如慈善联欢会、迎新生联欢会、摄影、书法、美术展览等,全面培养学生。
项目打造艺术广场,提供校园最显眼的活动场地,凝魂聚力,提高活动参与度。

厦门一中建设因势就形,打造了台阶文化。本案承其志,设计逐渐升高的阶梯,饱含步步高升的隐意,能使人心情开朗、充满上进心。
通过延续传统的建筑语汇与色彩, 同时提取比例、简化形制,让中西方融合,传统与现代共同呈现。
在材质上,承用充满闽南韵味的红砖,辅以结合通透的玻璃体现现代审美。
在形体上,传统的方正框架融入西式建筑中的拱形元素,不同的音律合谱立面的节奏。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言:“我们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庭院种种魅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建筑文化。
育人之树,双轴多院
本案建筑布局策略源于教育育人树人的理念,结合中轴骨架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取“自然树叶”的布局概念:“树干”构成串联建筑主体的公共空间,“树叶”形成灵活的主体功能分区,两者结合最终形成活泼开放的功能空间、活动空间、交流空间,形成双轴多院,创造一种教学、交流、活动与生活有机互融的开放环境。


下沉庭院,延伸地面
项目在室外打通局部的地下与地上,形成立体式庭院,成为室外课室及活动交流空间的延伸。下沉庭院破除校园巨大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形成多层次的地面系统,以取得空间和视觉突破性变化,提供独立私密的第二课堂,释放出更多校园空间。

因地制宜,古树广场
方案保护古树名木文化内涵,围绕百年古榕形成“古树榕荫广场”,延续了场地记忆,让古树历史延续,与校成长,见证发展师生之情,承载出一个全新名校。



在总体规划上考虑到体育课多在下午,便将建筑布置西边,操场设置东边,遮挡西晒。这样的布局同时有利于建筑与西边城市公园的视觉连接,以及东边住宅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城市界面。

方案通过抬板设计,让运动场与教学楼二层平面平接,二层风雨操场,一层各类场馆,形成双氧空间。
在功能上做了极大的提升,容纳300米操场,2个室内篮球场,6个室内外排球场,恒温游泳馆,千人礼堂和千人食堂。

如:恒温游泳馆打造6道50米的规格,满足师生四季游泳需求。板下千人礼堂与千人食堂满足一个标准年级段的日常需求及多类活动使用。

恒温游泳馆

千人礼堂
空中操场的设计有效化解了在项目用地紧张的难题下风雨操场及各大球场配置的要求,同时释放更多活动空间,使建筑空间更为立体,也更具有探索趣味。


如何在高密的空间引入丰富的自然光与风,是我们设计的重点之一。

架空层:学街游廊
“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骑楼配设的长廊不仅形成整个校园的界面连续性,打造出如连续的音符一般的立面韵律,更为师生们打造了一条“学街游廊”架空层,提供了四时皆宜的交流学习公共空间,更是对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进行延续,使得师生获得情感上的归属。

同时让下沉庭院通过架空连廊相互联系、渗透,将传统校园的交通空间,扩展为同学们静读休闲、交往、观景的主要空间,功能高度复合的同时,打造空气自由流动的校园生态循环。

“校社”共享:城市第二界面
在城市绿化和红线重叠的情况下,设计延续骑楼形式,首层设置架空绿化空间,形成校园与社会共用的空间关系,打造友好的第二城市界面。不仅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感受骑楼文化,并为学校提供家长接待等候空间,解决学校日常需求。


地下室:自然的光与风
下沉庭院与地下层串联,空间的连通引入地面流通的空气,让学生无论身处校园何处都能沐浴自然光。考虑到雨季以及良好的校园秩序,解决上下学时接送学生造成的道路拥挤,置地下停车场等候区,师生不用淋雨撑伞便可到达校园的各个位置,保证安全便捷性。
建筑群:南北通透板式
为了给予师生更好的校园环境,方案采用南北向一字型外廊式建筑,不仅保证高效的教学模块组合,且让每间教室都通透有风光。廊道成为教室与自然的媒介,相互间具有延续性和连贯的叙事性,能相互呼应形成有机的空间,配合教学管理,形成最优模块化。
同时由于用地集约化,方案采用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排列布置,形成了竖向发展的“上天入地”立体生态的垂直交通组织体系,打造多维立体校园。

各年级按楼栋分布,采用班级模块化与老师办公区交错布置,便捷高效,师生无间。

图书综合楼底部设有三层图书空间,跃层阅览空间,铸造叠合知识殿堂,并利用台阶打造流动阅读区,为空间再赋予多样灵活功能;随后是美术馆、社团活动室,充分释放学生天性。顶部则设置为校史馆,记录和传承学校每一份荣耀。


教学区内配有多个阶梯教室、三合一考试中心、精品录播教室、家长接待室等,满足深层次教学互动。利用部分屋面空间设置生物园、地理园等学习园地,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场地。

新闽·嘉庚风格
厦门嘉庚建筑因秉承因地制宜、中西合璧的建造特点,是福建厦门新闽建筑地域独特的代表之一,闻名海内外。
本案立面以“新闽·嘉庚”为建筑风格,表达了新时代闽南建筑的“文化意志”,薪传厦门一中以往校区建筑“和谐得体”传统,达到建筑文化性与多功能性的共存,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延续形制视觉记意,红砖白石蓝窗灰顶
设计注重闽南嘉庚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通过简化嘉庚建筑的形制,体现坡屋顶的现代表达,以白石蓝窗打造新时代校园建筑,同时汲取厦门一中百年名校人文、建筑之精华,延续红砖墙的传统,抒写庄重宏大的校园诗篇。


厦门第一中学作为厦门文脉之源,是厦门及闽南对外的名片之一,肩负着对标一流中学的重任。
设计怀以虔谨,专注品质,秉以打造百年建筑之诚,吸纳百年一中的人文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传统的框架里散发出现代气息,体现历史传统及未来前景。以新闽·嘉庚风格建筑特有的语言向学生展示特殊的魅力,通过中西融合的设计美学与科学理性的建筑规划,为城市兼具浓烈地域风格与时代潮流的百年名校,连接现在与未来。
通过教育局、学校、代建方、施工方多方努力下,塑造新时代名校,期待见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骄子从此产生。

金盘网APP
金盘网公众号
金盘网小程序




